2017年2月22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名单,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阎长虹教授牵头研究的“长江下游江底大型隧道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长江下游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高的地区,能源需求量大,交通非常拥挤,为了解决交通拥挤和能源紧缺压力,各类用途的大型江底隧道建设不断上马。例如,南京地铁3、10号过江线和南京长江隧道及南京扬子江隧道等,其隧道直径从6.5到15.3m不等。又如沿江一些大型电厂新建扩建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引水隧道,它建设费用低、能效比高、CO2排放低、水质好、外界干扰小、维护方便等显著优势,常熟电厂在长江下游入海口地区率先采用大型江底取水隧道进入长江深水区取水。
然而,长江下游江面宽、水深、潮汐作用强烈,河谷区地层岩性变化大,上部有软土,且局部含有沼气囊及朽木;下部为粉砂、细砂、中-粗砂、砾石层和卵砾石层等,有多层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丰富。同时长江下游沿岸碳酸盐岩区岩溶发育。总体来说,长江下游河谷区水文、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在江底隧道施工中面临软土触变和流动变形、岩溶塌陷、突水突泥、盾构刀具磨损和卡刀、揭穿江底、有毒气体涌入、气液联合喷溢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隧道施工技术难度非常大。
阎长虹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教育部重大创新项目、博士点基金和重大横向课题的支持下,多单位合作,联合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大型江底隧道建设中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一套复杂水文及地质条件下江底隧道施工综合成套技术,取得了多项重要创新型研究成果。主要有:
1.在岩溶发育机理研究方面,提出压性构造控制岩溶发育的新认识,同时开展了岩溶探测技术研究,研制了一套地下溶洞地震波跨孔CT探测技术。
2.针对软土区隧道易发生触变和流动变形问题,开展软土工程变形特征研究。提出软土流动变形新理念,给出流动变形检测新技术。
3.针对长江下游河谷区卵砾石层易造成盾构刀具磨损严重和卡刀问题,系统研究了卵砾石层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明了卵砾石成分、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盾构机选型奠定了科学依据。
4.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常熟电厂扩建工程2台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的大型江底隧道取水工程,针对工程场地水文、环境、地质异常复杂条件和突发灾害等施工技术难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形成了集水压平衡技术、大型顶管技术、注浆与冻结联合封堵及加固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隧道内高精度钢内衬加固技术、特大吨位沉井技术、“下插式”取水立管新型施工技术、新型滤管无砂降水降压控制变形技术等联合一体化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江底输水隧道施工成套技术。
该项目有效解决江底隧道施工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巨大,达16.8亿元,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经江苏省住房及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与会专家钱七虎院士等给予高度评价,专家鉴定认为研究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