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 学会信息 >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 正文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坛暨第八届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在徐州召开

12810日,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坛暨第八届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在徐州召开。


本次大会由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江苏省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东地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承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江苏通州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工作骨干560余人参加会议。

 

 

 

9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周国庆副校长,江苏省科协学术学会部李政部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分会理事长、陆军工程大学王明洋教授,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阎长虹教授等十二位嘉宾主席台就座。

中国矿业大学周国庆副校长代表承办方致辞,热情欢迎来自全国、全省各地岩土力学与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导、专家、同仁。

 

理事长刘松玉教授代表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致辞,介绍了学会的发展、大会的筹备以及第三届“江苏省杰出岩土工程师”和第一届“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的评选等情况。


江苏省科协学术学会部部长李政代表省科协对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当前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并结合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相关政策对学会在未来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指引。



常务副理事长阎长虹教授宣布第三届“江苏省杰出岩土工程师”和第一届“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创新奖”获奖名单,大会随后对获奖者进行了颁奖。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王源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中央军委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作了题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防治城市病及地下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的特邀报告。

 

天津大学建工学院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郑刚教授作了题为《岩土与地下工程的安全与性能化设计》的特邀报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原秘书长、建华建材集团副总裁张雁研究员作了题为《管桩抗震及水平承载性能初探》的特邀报告。


陆军工程大学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明洋教授作了题为《深地下工程中能量汇作用原理及其应用》的特邀报告。


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佘才高研高作了题为《南京地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特邀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朱大勇教授作了题为《合肥地铁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的特邀报告。

 

陆军工程大学陈志龙教授作了题为《从地下空间“大事件”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特邀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周国庆教授作了题为《岩土体应力变形场量测技术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张昌伟教高作了题为《多工法组合构筑超深超大车站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的特邀报告。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南京大学阎长虹教授作了题为《宁镇地区典型缓坡滑坡形成机制研究》的特邀报告。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杨平教授作了题为《复杂软弱地层盾构施工冻结法关键技术》的特邀报告。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刘松玉教授作了题为《液化地基评价与处理新技术》的特邀报告。

 

 


 


    


9日下午,会议分别以岩土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创新与发展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与进展面向网络化的轨道交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岩土工程施工创新技术与案例解析等为主题设置了五个分会场,举行了60场专题报告。

10日下午,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徐州盾安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本次会议共征集论文200余篇,156篇论文入选《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论坛暨第八届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其中11篇被《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收录,22篇被《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收录,68篇被《林业工程学报》收录。在被期刊收录的论文种评选出了15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并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

岩土工程服务于多个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机遇,在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作用下,岩土力学与工程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岩土工程的发展和进步。本次大会为所有参与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更直接、更充分地交流、分享先进的技术,交流宝贵的经验,共同为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元素,为推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